2025年4月16日至19日,课题组博士沙成高和博士尹安超带领团队成员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和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的研究人员紧密合作,前往安铺港红树林湿地开展实地采样工作。
安铺港红树林湿地的采样过程中,团队成员面临着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湿地位置较为偏僻,且路途颠簸,需要通过借助三路车、货车才能到达。
湿地内泥泞不堪,地面松软湿滑,行走极为艰难,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淤泥进行一场拉锯战,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深深的泥潭中。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树枝在泥潭中像一道道屏障,阻挡着成员们前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咸腥味,蚊虫肆虐,成员们被叮咬得满身红包,瘙痒难耐。同时,高温和烈日也是对团队成员的一大考验,蒸腾的暑气弥漫在红树林间,成员们顶着炎炎烈日开展采样作业。为了节约时间,最大限度的获取更多样本,成员们发言艰苦奋斗的精神,选择自带面包、火腿肠、矿泉水等,随时补充能量和水分。
面对重重困难,团队成员之间展现出了极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当有人在泥泞中不慎滑倒时,周围的队员会立刻伸出援手,将他从淤泥中拉起,并拍去身上的泥水,继续携手前行。在测量红树林形态特征时,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测量树木高度,有的负责精确测量胸径和冠幅,有的负责测量LAI和叶绿素,并有专人负责记录数据,相互配合默契。遇到难以辨识的红树林树种时,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共同攻克难题。在进行无人机航拍监测时,地面团队与操控无人机的队员紧密协作,及时沟通信息,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获取。正是这种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团队在艰难的采样环境中得以顺利推进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通过开展红树林种类辨识和无人机航拍监测和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的红树林主要以红海榄、老鼠簕、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为主。
在连续四天的高强度工作后,红树林实地采样工作顺利收官,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此次实践中,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既拓展了专业视野、精进了实践技能,也对红树林保护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内心深处萌生出守护这片生态瑰宝的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