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3 日至 15 日,由课题组副教授张爱竹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的研究人员携手,奔赴湛江市南渡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采样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红树林作为海岸带核心生态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价值。它在防风固堤、抵御海浪侵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屏障。这片独特的生态系统为大量海洋生物、候鸟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和稳定食物来源,构筑起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网络。同时,红树林湿地凭借强大的自净能力,能够有效过滤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改良沉积物环境,对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意义深远。鉴于红树林在生态防护、环境净化、气候调节与科研支撑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开展系统性的实地监测采样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此次红树林实地样本采集工作是一场严谨且系统的科研实践。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知识,精准辨别不同红树林树种并标记其生长位置,同时采用科学测量工具,对每一株树木的高度、胸径、冠幅、LAI等形态指标进行细致测定。在生理参数研究方面,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也有序开展。此外,团队借助搭载高光谱和 LiDAR 相机的无人机,对红树林湿地进行了立体化多角度的空中监测,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高效采集。这些详实的采样与监测成果,为科研人员后续深入评估红树林生态健康状况、探究其生态功能,筑牢了可靠的数据根基。
在综合运用红树林种类辨识、无人机航拍监测和实地勘查等多元手段后,团队明确该地区红树林群落以无瓣海桑、白骨壤为优势物种。为获取精准数据,成员们深入南渡河入海口红树林湿地核心区域,对植株生长态势展开系统调研。采样期间,团队直面泥泞滩涂、潮汐变化等复杂地形,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一线。正是凭借这种迎难而上的坚韧,成员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野外作业经验,更为后续红树林生态修复、湿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三天的辛勤工作,红树林实地采样任务圆满完成,成果丰硕。实践队成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技能,而且对红树林的保护工作产生了深切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此次实地采样工作不仅为红树林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也为推动湿地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不懈努力。